时间:2023/5/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严歌苓的小说《芳华》,和冯小刚的电影《芳华》,是完全不同的“芳华”这是很奇怪的事情对吧?因为电影根据小说改编,稍微有点改动的,也不过是将书中何小曼这个角色名,变成电影中的何小萍。但是,严歌苓眼中的那段历史,是带着深深人性扭曲的烙印的。“你触摸了我”,而冯小刚眼中则是倩影舞动的美好“芳华”。小说和电影为何截然不同?这就有的说了。

冯导的仪式感和美感

电影是导演的电影,即使电影版的编剧还是严歌苓,电影版的《芳华》,还是冯小刚主导的作品。

《芳华》是能看出冯小刚导演在调动场面和观众情绪上的强大能力的。这部电影,最能调动起经历过上世纪70年代的观众(或者是从历史课本和文学作品中了解70年代文艺生活的观众)情绪的戏份,自然是一首首红歌和一台台红色芭蕾舞表演。俊美的文艺兵们台下浑汗如雨的练功,台上英姿飒爽的表演,在配上“燃”的年代歌曲,冯小刚导演不仅展现群体表演的震撼力,也很懂得突出每个表演演员的优势,从脸部表情到肢体动作再到肢体本身,为观众“挑出”看点。印象中,近年无论是陆川《九层妖塔》里的那场舞台表演,还是姜文《一步之遥》中洋气风格的舞台表演,全都没有冯小刚《芳华》中的表现力。

这不仅是因为冯小刚导演演技出色,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爱,有留意《芳华》的影迷都应该知道冯小刚之前在各种场合说过他年轻时文工团工作的往事,当年身为美工师的他对文艺兵们的各种美好的向往,他全用电影镜头表达出来。他熟悉那个年代最高端文艺的美,更懂得以电影语言复刻甚至美化,呈现给如今的观众。

仪式感,则是《芳华》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元素。不仅舞台有仪式感,有些可能对剧情影响不大的细节,譬如战地医护人员们集体铺床单用具的画面,冯小刚也刻意呈现出仪式感,这种手法,之前张艺谋爱用,如今冯小刚也用了。至于6分钟战场场面的长镜头,这段戏给观众的观感也是仪式感,真·残酷青春仪式感。美感和仪式感,是《芳华》最华丽和动人的架子。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4468.html
------分隔线----------------------------